三思网 作文学习百科全书

《美丽的大自然》点评

时间:2024-05-22 15:51:37 | 文章来源:三思网

    这篇文章用“彩云追月”的寓意,写人世间的情感,把母亲比作彩云,把儿子比作月亮,将多姿多彩的情感内容蕴含在时间的推移与年龄的增长变化之中,逐段逐段把母爱颂扬得很充分,感叹“心中的彩云追逐着月儿,地上的妈妈追逐着孩子……”,挑明主旨,使人掩卷而思。这种写法是值得肯定的。作者又用“淡淡的红”、“浅浅的紫”、“纷杂的灰”、“浩瀚的蓝”作小标题,这样既使结构严谨整齐,又使内容富于诗意,增加了文章的美感。
    本文的问题是意象的随意插入,思绪的无序跳动,损坏了文章的逻辑性,如“淡淡的红”中,一开头就写“太阳伯伯拖着长长的彩裙……”既然是“彩裙”就决不是“淡淡的红”,“孩子抬头欣赏美丽的彩云,淡淡的红,朴实而大方……多像妈妈啊!”也存在这个问题。在“浅浅的紫”中,写了“被遗落”的小云,“甜甜的汗水”,妈妈眼角的“鱼尾纹”,“蜜汁久久地流淌于心中”等意象,这些意象不仅相互不连贯,与“淡淡的紫”也毫无关系。再如“纷繁的灰”中,“彩云的光辉淡了,再也没有往日的娇媚”与“在斑斓的色彩中透出一些成熟”也互相矛盾。看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对小作者非常重要。
    一篇千余字的短文,一般没有必要设“后记”,改写者保留了“后记”,是从忠于原作出发,并借以点明为文的目的和拓宽深化文章的主旨。原文的“后记”中把母亲比作“文化栅栏中美丽的囚徒”,实在缺乏生活的依据,一般来说,不加任何定语的“文化”其含义是宽泛的,它也决不是“栅栏”,即使在狭义的“文化”中,母亲也不可能是“囚徒”。特别是全篇把母亲比作“彩云”,就更不可能是“文化的栅栏中美丽的囚徒”了。本文作者在提出一个观点、一个意象时,应该问个“为什么”,问一问是否合乎逻辑。
    此外,本文开头与结尾用了相同的句子,意在前后呼应,这是可以理解的,但由于句子缺乏诗意,缺乏力度,这样的呼应就起不到画龙点睛的作用,还不如戛然而止。

本文地址:《美丽的大自然》点评https://www.sansizuowen.com/a/579.html
  • 下一篇文章: 返回列表

    上一篇文章: 写人作文点评

    版权声明:

    1、本网站发布的文章《《美丽的大自然》点评》为网友原创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!

    2、本网站文章《《美丽的大自然》点评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网站立场无关,作者文责自负。

    3、本网站一直无私为网友提供大量参考资料,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、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,本网不承担责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