过渡段的三种语言文字形式
时间:2024-03-13 15:57:29 | 文章来源:三思网
过渡,本指事物由一个阶段逐渐发展而转入另一个阶段。在文章中,则指相邻的段落之间,表示文意有所发展或转折的语言成分或手段。担负着段落之间文意衔接、承转的任务,是结构的要素或成分之一。
恰当地使用各种过渡手段,作好过渡,可使文章脉络清晰,前后连贯,结构周严填密,行文顺畅流转。又由于过渡可以反映前后段落间的不同意义联系,因而它又有助于读者对文章层次关系的理解。
过渡有种种方式。一种是自然过渡。这往往是文章段落间的联系紧凑。关系明显,不采用过渡手段,意思的发展或转换就很清楚,于是,不用这些手段。这就是自然过渡。一种是意念过渡。即前后段落间没有明显的或专门的过渡文字,但依靠某些词语,却可看出作者思路或表意上的发展变换脉络,这些词语就起着意念过渡的作用。一种是使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文字形式的过渡。我们平常说的过渡,主要指这种过渡,在使用上也称为过渡方法或过渡方式。使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文字形式进行过渡,有三种方式:
1,用过渡词语过渡
这些过渡词语包括各种关联词语、序数词和方位词。有表示顺向过渡的。如用“因此”、“所以”表示因果过渡;用“总之”、“总而言之”,“综上所述”、“以上”、“以下”表示分总过渡;用“那么”、“由此看来”、“不难看出”表示层进或推理过渡;用“此外”,“除此以外”表示补充过渡;用“首先”、“其次”、“再次”、“最后”,“第一”、“第二”、“第三”,“一方面”、“另一方面”,表示顺序或分类过渡。有表示反向过渡的。如“虽然如此”,“尽管如此”,“即使这样”,“可是”,“但是”,“然而”,“诚然”,“相反的”,“反过来”等。
这种过渡方式多用干两段文字在意思上的“跨越”或转折不大和语言表达上需要较为衔接紧凑的地方,它们一般放在下一段的开头。
2,用过渡句过渡
所谓过渡句,指文章由前一段到后一段之间,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。用过渡句显示段落间意思有所发展或转换,是常用的过渡方式之一。它没有固定的标志,全由其位置、意思和作用来判断。多由富于提示性的判断句、陈述句或设问句充当。也有顺向和逆向两类。前者如:“让我们再补充一个例子吧”,“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?”后者如:“事情也还有另外的一面”,“但是情况并非如此”等。
过渡句的内容要与上下文的意思密切相关。可安排在一段末尾,也可安排在下一段开头,一般以后者居多。如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。在详述百草园的嬉戏生活之后,另起一段,开头即安排了一个过渡句:“出门向东,不上半里,走过一段石桥,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。”承接上文,过渡到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描述。
3,用过渡段过渡
即在意思相关的两个段落或两部分文字之间,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、显示上下文关系的段落来进行过渡,这一般是在上下段或上下两部分文章,内容都较多,意思上相隔又较远,跨越或转折的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。过渡段在意思上往往有相对的独立性,不适于放在上文或下文,它更像上下文的纽带或桥梁。它在语气上又有某种“缓冲”作用,使读者的思路从容地由上文转入下文。 本文地址:过渡段的三种语言文字形式https://www.sansizuowen.com/a/105.html
恰当地使用各种过渡手段,作好过渡,可使文章脉络清晰,前后连贯,结构周严填密,行文顺畅流转。又由于过渡可以反映前后段落间的不同意义联系,因而它又有助于读者对文章层次关系的理解。
过渡有种种方式。一种是自然过渡。这往往是文章段落间的联系紧凑。关系明显,不采用过渡手段,意思的发展或转换就很清楚,于是,不用这些手段。这就是自然过渡。一种是意念过渡。即前后段落间没有明显的或专门的过渡文字,但依靠某些词语,却可看出作者思路或表意上的发展变换脉络,这些词语就起着意念过渡的作用。一种是使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文字形式的过渡。我们平常说的过渡,主要指这种过渡,在使用上也称为过渡方法或过渡方式。使用承上启下的语言文字形式进行过渡,有三种方式:
1,用过渡词语过渡
这些过渡词语包括各种关联词语、序数词和方位词。有表示顺向过渡的。如用“因此”、“所以”表示因果过渡;用“总之”、“总而言之”,“综上所述”、“以上”、“以下”表示分总过渡;用“那么”、“由此看来”、“不难看出”表示层进或推理过渡;用“此外”,“除此以外”表示补充过渡;用“首先”、“其次”、“再次”、“最后”,“第一”、“第二”、“第三”,“一方面”、“另一方面”,表示顺序或分类过渡。有表示反向过渡的。如“虽然如此”,“尽管如此”,“即使这样”,“可是”,“但是”,“然而”,“诚然”,“相反的”,“反过来”等。
这种过渡方式多用干两段文字在意思上的“跨越”或转折不大和语言表达上需要较为衔接紧凑的地方,它们一般放在下一段的开头。
2,用过渡句过渡
所谓过渡句,指文章由前一段到后一段之间,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。用过渡句显示段落间意思有所发展或转换,是常用的过渡方式之一。它没有固定的标志,全由其位置、意思和作用来判断。多由富于提示性的判断句、陈述句或设问句充当。也有顺向和逆向两类。前者如:“让我们再补充一个例子吧”,“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?”后者如:“事情也还有另外的一面”,“但是情况并非如此”等。
过渡句的内容要与上下文的意思密切相关。可安排在一段末尾,也可安排在下一段开头,一般以后者居多。如鲁迅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。在详述百草园的嬉戏生活之后,另起一段,开头即安排了一个过渡句:“出门向东,不上半里,走过一段石桥,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。”承接上文,过渡到对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的描述。
3,用过渡段过渡
即在意思相关的两个段落或两部分文字之间,安排一个起承上启下作用、显示上下文关系的段落来进行过渡,这一般是在上下段或上下两部分文章,内容都较多,意思上相隔又较远,跨越或转折的幅度较大的情况下采用。过渡段在意思上往往有相对的独立性,不适于放在上文或下文,它更像上下文的纽带或桥梁。它在语气上又有某种“缓冲”作用,使读者的思路从容地由上文转入下文。 本文地址:过渡段的三种语言文字形式https://www.sansizuowen.com/a/105.html